這兩天大家都在熱議一個話題,一個大學生宅在家里不愿出去工作,最后被活活的餓死。這位大學生叫王小林,湖南人,他曾是村里第一個大學生,畢業后放棄工作,不做事甚至不愿做飯,最終被人發現“宅”死家中,疑是餓死。那么,究竟誰該為王小林的宅死家中負責呢?
王小林的餓死,無疑是悲劇。教育的悲劇,更是全社會的悲劇。現在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愿出去工作,自恃高學歷,不愿意從事較低的薪資工作,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,宅在家里當啃老族。有一份調查顯示,20%的受訪畢業生,因就業挑剔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。
王小林就是這樣一種人,辭去教師崗位選擇回到鄉下,是逃避社會的表現,也是崇高理想與社會現實的巨大落差所致。因此我們的高等教育也應該與社會就業相接軌,讓很多拉近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距離,避免畢業生步入社會后,產生巨大的落差感。
而這正是這個社會應該反思的:能者上,庸者下,并不是說你的學歷高就能有一番作為的,必須真正的擁有一項技術。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企業和社會的要求,才能不被淘汰。但是現在的大學教育提倡的是素質教育,但是又有多少學生的自身素質提高了呢?現在大學生逃課,課堂上睡覺、玩手機是很普遍的現象,能指望他們下課之后去學習嗎?宅在宿舍看電影玩網絡游戲的不在少數吧。因此,到畢業的時候大學生們都慌了,找不到合理的工作,只能加入啃老一族。
高等教育的普及化,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到了高等教育,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同時,也讓一部分人懂得了叫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道理。客觀而言各個大學也應重視對學生這方面的思想教育,樹立依人者危,自立者強的觀念。同時為畢業生提供免費的就業規劃與指導,幫助學生盡快融入社會。這一點,咱們國家的一些職業教育機構做的還是不錯的,因為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掌握能在社會上立足的真本事。
雖然大學畢業生“就業難”是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,但只要俯下身來學以致用靈活就業,就有可能獲得屬于自己的人生舞臺。
大學生“宅”死家中,為我們敲響警鐘。早日修復教育和社會的缺失,讓每一個公民心智成熟,獨立堅強,不再游離于社會之外,這既是對生命的呵護,更是對未來的負責。